
環境公益訴訟的核心是守護綠水青山,但河流流域面積廣闊、污染行為隱蔽性強,傳統取證方式往往“力不從心"。公益訴訟勘查檢測一體機憑借“空天地一體化"檢測能力與高精度數據分析,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“生態哨兵"。
一、空天地協同:從“肉眼可見"到“分子級"的污染追蹤
在江西省贛州市東江源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案中,檢察機關構建“衛星遙感+無人機航拍+現場快檢"的立體化取證模式:
衛星遙感:調取2013-2024年遙感影像,結合多光譜地物識別技術,發現濕地公園內人工建筑物面積逐年擴大,鎖定行政機關“未依法履職"證據;
無人機航拍:對礦區、養殖場等隱蔽區域進行高空廣域拍攝,精準定位排土場裸露區域、截排水系統缺失等問題;

該模式推動行政機關修復礦山坡面11.3萬平方米,清理非法網具65套,治理養殖排污問題158個。
二、高精度檢測:從“經驗判斷"到“科學定論"的升級
設備對污染物的檢測精度達到行業領-先水平:
重金屬檢測:鉛的檢測限低至0.05mg/kg,滿足《土壤環境質量標準》要求;
有機污染物檢測:苯系物檢測限達0.001mg/L,為化工園區污染案提供關鍵證據;
微生物檢測:熒光檢測模塊可15秒內檢測水質中ATP含量,判斷衛生狀況,應用于河流黑臭水體治理。
在某化工園區污染案中,設備檢測數據與第三方機構報告高度吻合,推動企業支付1.2億元生態修復費用。
三、數據共享:從“單打獨斗"到“協同共治"的突破
設備支持5G網絡與區塊鏈技術,實現檢測數據實時上傳至監管平臺,并可與生態環境、水利、農業等部門共享。例如:
跨部門協作:某市檢-察院通過設備檢測數據,聯合環保部門查處12家違規排污企業;
公眾參與:設備檢測結果通過“益心為公"志愿者平臺向社會公開,增強公益訴訟透明度;
長效監管:在東江源流域建立“林長+警長+檢察長+法-院院長"聯動機制,設備檢測數據作為生態修復成效評估依據。
四、未來趨勢:從“被動響應"到“主動預防"的轉型
隨著AI算法與物聯網技術的融合,下一代設備將具備以下能力:
智能預警:通過歷史數據建模,預測污染擴散趨勢,提前啟動應急響應;
自主巡檢:與無人機、無人船聯動,實現流域污染自動巡查;
碳足跡追蹤:檢測溫室氣體排放,助力“雙碳"目標實現。
例如,某科研機構開發的AI模塊已能自動識別新型污染物,檢測時間縮短60%,為環境公益訴訟提供更前瞻的技術支持。
公益訴訟勘查檢測一體機以“科技之力"守護“生態之美",讓環境公益訴訟從“看得見"的污染治理,升級為“看不見"的生態保護。它不僅是執法者的“數字助手",更是地球家園的“忠誠衛士",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注入科技動能。